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境内,为大明山山脉第二大高峰,望兵山景点是一个极富传奇神秘色彩的风景点,海拔1570米,是在大明山风景区里观光揽胜所能达到的高点。“之旅”望兵山风景点集观群山、赏密林、看日出、迎佛光于一体,风景区的“雄、险、幽、秀、奇、野”等景观特色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游览大明山,如果不登上望兵山,将会留下一丝遗憾。相传在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手下的一名大将叫赖裕,他看中大明山的风水宝地,来到山顶上的天坪中操练士兵,同时利用这座山峰的高山地形,观察山下敌兵的一举一动。一登上这座高峰,山下敌兵动静尽收眼底,所以后人把这座山峰叫做望兵山。现今山顶建有现代化的雷达微波站。在望兵山上主要观赏的景色有:一是看林海,二是看日出,三是看佛光。首先是看大明山顶的茫茫林海。大明山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山脉,宽为23公里,长为68公里,在海拔1200米左右形成大平台,所以当地人称大明山顶为天坪。在相对宽阔平坦的天坪地带,望兵山突兀而起,犹如鹤立鸡群,突出,所以,这里也是欣赏大明山顶全貌的理想之地。同时,做为大明山第二高峰,望兵山也是登高望远,极目远眺的之地。沿东南方向眺望,看到远的山头就是大明山高峰龙头山,海拔为1760米,龙头山整个山脉就像一个“睡美人”。远处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如群象狂奔,群龙起舞,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往近处看,大明山植被呈明显垂直分布层次,各大峡谷从山脚到半山腰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分布,古树参天,藤蔓纠结;山顶矮化阔叶林常年披绿,树干布满苔藓,这类林带主要分在海拔1400米以上,突出特点是树林茂密而矮壮,林下覆盖糯竹,树干有附生苔藓植物,这是自然生态的一种奇特现象。望兵山有的地方杂草丛生,有的地方确实青草稀疏。为什么呢?原来大明山地势高,风大而猛烈,向风的地方一面野草都很难生存,更何况是树木,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因此,山上的树木只能生长在背风的地方了。在这里,弱小的野草生命力比树木还要顽强,可见万事万物并不是。日出也是大明山的奇景之一,由林海和云海衬托出的“日出奇观”堪称“明山一绝”。秋季是看日出季节,时间是早晨5:30—6:30。每天清晨登临此处,向东远远望去,只见云海中托起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片刻霞光万道,灿烂缤纷,云海翻滚,气势磅礴,如步踏云絮,身临仙境;近看眼下又是林海茫茫,一望无际,宛如平静的绿色海洋。太阳冲云破雾而出,顿时层林尽染,气象万千,大地披红,大有“日出惊山鸟”之感。很多游客在山上逗留,为的就是观看第二天早晨的日出壮观景象,还有不少远方的朋友凌晨三四点赶夜路来到山上,也是为了一睹日出的迷人风采。佛光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都是只听其声,不见其光。也有人认为它很神秘,可能是这种佛光出现的地方不多,出现的次数更少的缘故吧!据说它仅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出现,如黄山、泰山、峨眉山等,在广西,大明山是可以观赏到佛光的地方,这无疑给大明山平添了无限的吸引力和神秘色彩。在大明山有两个地方可以见到佛光普照,一个是上山公路的25.5公里处,一个就是望兵山。到底怎样才可以见到佛光呢?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佛光是可遇不可求的,另外,还要有佛缘,有善心,有爱心!
历史文化
大明山的壮语名宁叫“岜是”,早记载大明山的汉族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足”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大明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数千年来,她美丽的山水孕育出了周边地区无数奇特的文化现象。随着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遗址、两江独山岩洞葬遗址、陆斡岜马山岩洞葬遗址等壮族古文明遗址的发现,人们对大明山神秘面纱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学者深入人明山地区考察,试图解读她那神秘的文化“遗传密码”。秃尾龙拜山的故事:昭示龙母诞生笔者有幸跟随大明山旅游开发者的脚步,也投入了解读大明山文化密码爱好者的行列。镌刻在大明山深处的“掘尾龙拜山”故事。在大明山下的武鸣县马头镇,随行带路的庙口村村民陆叔指着龙头峰东面的一座坟墓形的山峰介绍,说那就是当地著名的“莫乜掘”山,“莫乜掘”是壮族地名,译成汉语就是“秃尾龙母亲的坟墓山”。“秃尾龙”壮族叫“特掘”。“特掘扫墓”这一个故事在壮族地区流传很广,但像大明山地区这样确指具体地名的却很少。除了“龙母坟”之外,大明山地区与“秃尾龙”故事相联系的地名还很多,如罗波镇的罗波潭叫“龙窟”,传说是“秃尾龙”居住的“龙宫”,罗波镇布凌村的水潭传说是“特掘”化龙的地方,大明山的龙头峰是“秃尾龙”叩头拜母的地方,龙尾瀑布传说是“秃尾龙”扫墓时为母亲挂的挽幛……众多的与“秃尾龙”和“龙母”相关的地名,使记者产生了大明山龙母的炊事是珠江流域龙母和“秃尾龙”故事原创版的猜想。流传在大明山地区的“秃尾龙拜山”故事梗概如下: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明山下的一个村子里,有个贫穷的“娅迈”(壮语寡妇的意思),经常到野外挖野菜。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她在挖野菜回来的路上,看见一条身上发光长得很奇怪的小蛇,蜷伏在路边快死了。她很可怜它,就把小蛇捡回家烘暖,喂它吃东西,小蛇慢慢恢复了元气。“娅迈”把小蛇养在家里,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护理它。小蛇逐渐长大了,“娅迈”的茅棚已装不下它了,尾巴往外伸出去一大截。娅迈告坼小蛇,只有砍去一截尾巴才不会越长越长。小蛇点了点头,娅迈就拿起菜刀砍断了小蛇的一小截尾巴。小蛇于是变成了秃尾巴的蛇。壮话把秃尾巴称做“掘”,“娅迈”于是给小蛇起名叫“特掘”,人们按照壮族的习惯把“娅迈”叫做“乜掘”(“乜”在壮语山是母亲的意思)。“特掘”的尾巴虽然不再加长了,但身体却越长越大,茅房快给挤破了,吃的也越来越多,实在难以再养了。“乜掘”只好把它送到河里去谋生。“特掘”走了以后,“乜拥”的门前常常会莫名其妙地㈩现鲜鱼利鲜果,人们都猜测是“特掘”送上门的。“乜掘”的生活慢慢富起来,成为人们崇敬的仙婆。后来,“乜掘”年老体弱病死了,村里人刚想米为她办丧事,却见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昂头摆尾凌空而下,把“乜掘”抬到大明山安葬了。人们于是把这座山叫“莫乜掘”(坟的意思)。“乜掘”安葬以后,“特掘”每年三月三前后都上大明山为“乜掘”扫墓。“特掘”扫墓时大明山地区就会风雨雷鸣。风雨过后,连绵的人明山脉到处瀑布飞泻而下,这是“特掘”为母亲高悬的白色挽幛。晚上,瀑布奔流的轰鸣声,是“特掘”在祭奠养母举行闹龙殿的仪式。这个故韦就是著名的龙母起源的故事。这一个故事在两广地区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叫做《掘尾龙拜山的故事》。笔者对这些不同版本的龙母起源的故事进行对照分析后发现,大明山的龙母故事为具体确切,并且地理环境与故事的背景为吻合:背靠大山,邻近有深潭和通人河的河流。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有古越人文化的特色,它的地名、人名都是壮语词。全国学术界已一致认定龙母文化是古越人文化,因此可以认定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就是珠江流域龙母传说故事的原版。事实上所有的龙母故事,即使流传在汉语地区的故事都带有鲜明的壮族文化特色,“掘尾龙”的“掘”字就是壮语借词。显然在这些不同版本的龙母故事中,儿有大明山流传的龙母故事才是所有龙母故事的源头,是原生态的龙母文化。
风土人情
因大明山早晨阴冷潮湿,如观日出,需预备厚实衣服。
--------------------------------------------------------------------------------------
开放:0:30-23:30
-------------------------------------------------------------------------------------- |